您好~孔子禮在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就已見到禮的種子。
到了周代,禮是封建的三支柱之一,它的意義仍很廣泛。
尚書裏代表周初文獻的金滕、洛誥中出現的四個禮字,仍衹是指祭祀的儀節。
要到春秋時代,禮的概念在思想史上才有重大的發展。
孔子所說的禮,雖仍提到這方面的意義,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但重點已轉移,轉向立身方面,所謂「立于禮」,又說:「不學禮,無以立。
」又說:「約我以禮。
」落到具體行為上,禮的意義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在孔子,禮脫離了宗教的範疇,成為人文世界裏的規範和秩序.這些規範和秩序,不衹是外在於人性的條文和形式,他賦予禮以內在理性孔子認為要重建禮樂:<衛靈公>: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罕>: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用「仁」、「義」來配合「禮」,使「禮」依於「義」而成立;「義」成為「禮」的實質,「禮」是「義」的表現。
於是,一切制度儀文,整個生活秩序,皆以「正當性」或「合理」為其基礎。
將禮樂生命化。
並提出「正名」來規範失序的諸候: <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老子老子認為要棄禮樂、捐仁義 老子認為此時的禮樂已然僵化,變成一套生硬繁瑣的儀節,大家都無法將「禮」的精神放在心中,只是形式上敷衍,不如不要。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無爲而有以爲。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老子希望的是不須心智造作和意念掙扎,而能符合自然之道的生活。
透過揚棄表面禮義和假仁假義,形成了辯證的超越,反而符合「道」自然無偽的真禮真智,就稱之為「大智」、「大成」、「大辯」等。
這也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說的「作用的保存」。
墨子墨子又以節葬節用來非禮非樂;非樂是墨子對休閒的看法,墨子是一位功利主義者,一切都是以利為出發點,凡是聲色之美,口體之慾,都會勞民傷財,對天下不利,所以反對音樂。
墨子亦反對統治者繁飾禮樂、奢侈享樂的生活,因此皆為勞民傷財的,且也害天下之大利,故主非禮非樂。
參考資料
網路
孔子的名言佳句,孔子身高 191,孔子弟子,孔子決戰春秋,孔子生平,孔子論語,孔子的中心思想,孔子的故事,孔子 電影,孔子眼孔子,墨子,老子,在中國文化,君子義,衛君待子而為政,必也正名乎,躁勝寒,金滕,名不正則言不順
徐志摩|典故|朱自清|三字經|李白|言情小說|家|陶淵明|儒林外史|聊齋志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成語|人間詞話|張愛玲|寓言|散文|三國志|龍族|十二金釵|西廂記|三十六計|唐詩|修辭|千字文|字典|詩|
禮品棧參考資訊: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052400514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Blog,煩請通知,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