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兩位西方有名的軍事家台灣證券交易所 請給我兩位西方有名的軍事家....
請給我西方有名的軍事家2位要有生平.治軍.用兵思想.謝謝
麥克阿瑟(1880.1.26~1964.4.5)壹、 前言二次大戰家喻戶曉的英雄 ─ 麥克阿瑟,從第一次大戰中,一名身先士卒的上校,直到聯合國軍最高統帥,獨斷的性格,雄奇的戰略,在二次大戰的太平洋戰事,發揮得淋漓盡致,有若凱撒再世。
這個不斷攻擊、永遠在最前線的主帥,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不論在西方、東方都是一代軍人典範。
命運將他與亞洲的局勢牽連,從菲律賓、日本到韓國,最後在與中共人民軍的纏鬥中,結束了一生功業。
這一個傳奇人物,他的事功後人儘管爭議不斷,然而「老兵不死,只是逐漸淍零」的名言,使他的身形永遠被人牢記。
貳、 麥克阿瑟生平簡史1880年元月26日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岩城,由於家庭的關係,從小就對軍旅很感與趣,1899年進入西點軍校,1903年從西點軍校畢業,擔任工兵少尉被派赴菲律賓,參加美國征服菲島的戰事,日俄戰爭爆發時,他曾被派赴遠東戰場,作為觀察員,其後擔任過駐墨西哥的軍事情報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他由少校而升為最年輕的上校,在法國作戰,他身先士卒屢建奇功。
一九一七年傳奇地由廿四團團長升為有名的彩虹師參謀長。
一九一九年任西點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一九二五年晉升少將。
一九三0年出任陸軍參謀長。
一九三五年應聘前往菲律賓策劃國防事務。
同年毌親品姬在馬尼拉逝世。
一九三六年成為菲軍元帥。
一九三七年自願從美國陸軍退伍。
一九四一年羅斯福總統重召恢復現役,授以中將官階,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擊呂宋;麾下空軍在地面被摧毀。
一九四二年由柯里幾多奉命突圍往澳洲,被任命為西太平洋盟軍司令。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登陸雷伊泰灣,重返菲律賓,隨後,並晉升為五星上將。
一九四五年在主力艦「米蘇里號」上接受日本投降,並出任盟國最高統帥,成為八千三百萬日本人的統治者。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侵入南韓。
盟軍退守釜山。
出任首任聯合國軍統帥。
一九五0年九月十五日仁川登陸為最大勝利。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杜魯門宣佈解除麥帥指揮權。
一九五五年提議戰爭為非法行動。
一九六二年向西點軍校做最後演講,並接受西點軍校泰耶勳章。
一九六四年請求詹森總統置身越南以外。
四月五日病逝。
參、 麥克阿瑟評述麥克阿瑟是一代名將,他在三次大規模戰爭中都是將官,這是一個世界記錄,在第二次大戰和韓戰,他成為兩棲作戰的大師。
在第一次大戰時他是一位勇猛的低級軍官,並終于升為稱職的師長,在第二次大戰和韓戰時,他是戰區總司令,表現出其優異的彈性和擅長三軍聯合作戰。
他的能力水準不僅限于戰爭。
他是一位創新的西點軍校校長,對該校作了迫切需要的改革;而且的確也是近代軍校之父。
在不景氣時代他任美國陸軍參謀總長,第二次大戰後他又主持對日本的軍事佔領,在這些職位上都有傑出的表現。
麥克阿瑟一生的事業引起許多的爭論,人們對于他的反應是各走極端,毀譽參半,這一部份是由于他的個性,一部份是由于他的領導方法,一部份是由于他的右傾政治思想所造成。
以下按時間先後,分階段加以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麥克阿瑟: 西點畢業之後,麥氏曾在菲律賓作短期服務,爾後,返回華盛頓任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的侍官並在陸軍部內工作,當篛次大戰發生時,他建議把許多州的國民兵單位合組成一個象微全美國的師,以後就稱為「彩虹師」(Rainbow Roosevelt)。
他在此師中曾任參謀長、旅長,最後升任准將,做了師長。
他是傑出前線將官,他經常在無人地帶中或其附近,親自領導攻擊或搜索。
任旅長時,有一次夜裡單獨在前線聽到德軍車輛行動的聲音,立即想到德軍是在撤退,于是決定立即進攻而不讓他們重建第二道防。
此時己無時間來與師長和軍長商量。
麥克阿瑟立即集中他自已的各營,發動猛烈的攻擊。
這次夜間攻擊非常成功,使他贏得第四顆銀星。
作為一位年輕的旅長,麥氏的生活就已和他人大不相同,他與美軍總部常起衝突,因為他不肯戴鋼盔,不帶防毐面具,經常挾一根馬鞭,無武裝的在前線上到處亂跑。
他很少在他的司令部,通常總是戰壕。
凡此種種,幾乎都和規定不合,于是總部遂有人命令對他進行調查並擬加以懲處。
當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John J.Pershing)知道之後,他馬上大聲喊叫著說「停止這些胡鬧,麥克阿瑟是我們所有的最偉大將領,我有意升他為師長!
西點軍校校長之麥克阿瑟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麥氏回到西點任校長,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校長,他畢業還只有十六年,有些教授還是他的老師,西點的教法早己落伍,自從內戰以來都沒改變過。
戰後的國會以省錢為原則,所以一切裝備也都已陳舊不堪。
這個任務是非常的艱巨但也非常重要,因為這所軍校需要有精神的領導,以求在傳統與近代之間建立一座橋樑。
學術性的教育應加以開放,而戰術教育也必須改進。
美國陸軍本身,在兩次戰爭之間,其政策和方法總是趨於保守,經常是流於準備過去戰爭而非未來戰爭的。
麥克阿瑟感覺到軍校學生與國家的期餘部份是太孤立,為了擴大學生的心胸和眼界,他使他們有較多的機會去參觀其他的軍種和外在的世界。
他也改革課程,一方面比較重視人文和社會的研究,但另一方面也不忽視科學。
為了改革課程,他曾不惜得罪那些老教授,甚至於還有老校友。
但當在一九二二年任期屆滿時,毫無疑問他己經徹底的改造了西點軍校,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傑出軍校之一。
陸軍參謀總長之麥克阿瑟從一九三0年到一九三五,麥克阿瑟為陸軍參謀總長,他大部份時間都是用來警告美國朝野,要他們認清未來戰爭的險,並要求國會多把一點錢給陸軍,但結過後卻不過是徒費口舌而已,承平時代總是讓人忘記戰爭。
當陸軍參謀總長任期屆滿之後,麥克阿瑟就前往菲律賓,替該國從事建軍的工詐,希望能使該國在一九四六年完全獨立時,可有充分的自能力。
他帶著年輕的艾森豪少校一同去,麥克瑟對於他曾作最高的評價,在人事報告,他說艾森豪是是陸軍中最佳的參謀軍官,能夠勝任任何最高的職務,他相信在下戰爭中艾森豪一定會平步青雲,出人頭地,由此,不得不佩服麥氏識人的工夫。
一九三七年,至菲律賓兩年後,麥氏從美國陸軍中退休(一九四一年方恢復現役),而菲律賓的奎松總統(Quezon)升他為菲律賓陸軍元帥 ─ 他在軍校做學生時,曾自誇的說他將來要做元帥,這樣總算是兌現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麥克阿瑟 一九四0年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訂三國同盟,加入軸心國,互相呼應援助,麥氏力爭須以亞洲為重,而且菲律賓可守,並竭力向華盛頓當局要求供應武器和飛機,無奈華盛頓依舊以歐洲為重,而西方聯盟亦主張先解決德國和義大,最後再收拾日本,即使放棄菲律亦在所不惜。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遣軍登陸中南半島,並擬佔領泰國,七月二十六日,美國實行對日禁運,英國、荷蘭亦同時宣佈禁運,羅斯福總統命令麥氏任遠東軍總司令,倉促部署菲律賓防務,另在疏於防範下,十二月八日下午一時許日本發動奇襲,美在菲之戰鬥機隊幾乎全數就殲,在耶誕節前夕甚至撤守菲律賓首府馬尼拉。
一九四二年麥氏奉命撤離柯里磯多島,突圍前往澳洲,並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盟軍司令,籌備反攻事宜,麥氏對於華盛頓無法積極回應其補充人員和補給的要求而有所不滿,一九四三年美一專欄作家希爾吾德(Robert E.Sherwood)曾訪問麥阿瑟總部,他發現麥氏和他的僚屬似乎認為陸軍部、國務院、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甚至于白宮本身,都是「在共產黨和不列顛帝國主義者的支配之下」。
這不僅是個人的感情用事而已,那也表示對美國外交政策方面的巨大爭論。
羅斯福、赫爾(國務卿)、史汀生(陸軍部長)而尤其是馬歇爾 ─ 簡言之,即為華盛頓當局 ─ 都決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應先擊敗德國。
這一部分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戰略決定。
德國是一個比較危的敵人,歐洲比遠東較為接近,人員和物資運往那裡也比較容。
但這也是一種極重大的外交政策決定,因為那表示美國政府重歐輕亞。
麥氏具強烈表示不同意,他相信亞洲為未來的關鍵,美國對于這個洲以及沿海島嶼應了重視。
馬歇爾和麥氏之間的歧見是具有極大的決性,他們的爭論友配著此後二十年的一切美國政策討論,麥氏在美國擁有許多重要的友持者,那些亞洲篛一主義者是由塔處脫參議員所領導,馬歇爾則受到羅斯福和杜魯門的支持,也是當時的當權派,在許多方面,這種重爭論到今天仍繼續存在。
麥氏撤離菲律賓,剛到澳洲不久,在一次記者會中宣佈: 「我出來了而我將會回來」,戰時新聞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認為這種詞句頗佳,不過主張改為「我們會回來」,但麥氏卻毅然拒絕,從此「我會回來」(I Shall Return)遂成為他專用的口號。
麥氏始終認為一切的戰爭都是一場補給戰,要靠空中的掩護。
他曾對參謀說:「勝利要靠轟炸機的威力的推進。
」在他的看法,戰機根本就是砲兵火力的延伸,因此他一向都尋覓能供應機場的島嶼,只要得到適當地點,便下令工兵修築跑道。
在短程戰鬥機的掩護下,B-17轟炸機的彈幕轟炸,是他登陸的先鋒。
他把戰鬥機機場在崎嶇的區緩緩向前推進,再慢慢跳過他的目標,他善用「三棲作戰」,切斷敵軍的補給線。
「避免與敵軍正面作戰,輾轉前進。
」是麥氏使用的戰略,他稱這是「隔島躍進」。
他在回憶錄中記載:「以直接的壓力,攻擊大批敵軍佔領的島嶼,從日軍的征服周邊打回去,勢必要付出作代價重大和長時間的努力,我不採此法,我要包圍他們,使他們失去能力,運用『他們不在藤上的地方,揍他們;他們在藤上的地方,讓他們死』的方法。
這和跳島作戰剛好相反,『跳島』是對敵人實施直接的下面壓力,把敵人漸漸擊退,這些攻擊結果一定會造成大量傷亡。
對敵軍據守的這種眾多島嶼,並不需要加以攻擊。
『會造成大量損失,進展緩慢的戰略,並不是我的想法,儘可能快速、便宜地結束戰爭才是我的目的。
新的情況與新的武器,在解決方法與運用方法上,需要有富於創意新方式,戰爭決不會在過去的方法中得勝的。
』紐約時報一位記者傳神的引用麥氏的話:「如果你把小日本兒逼到角落裡,他們就會拼命打到死為止,相反的,在側面包圍,給他們一條撤退路線,哪怕這條退卻線哪兒也到不了,而你卻可以把他們消滅掉。
」此很能說明麥氏在太平洋戰爭反攻的戰略。
一九四五年三月二日,麥氏在菲律濱登陸,他涉水上岸,用輕便的擴音器說著:「菲律賓的人民,我已經回來了」,五個月之後,他在橫濱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他此時六十五歲,成為盟軍的最高統帥,亦是八千三百萬日本人的統治者。
對戰後的日本而言,他的政策是開明而民主,一方面他所執行的軍事佔領,可以算是有史以來最公正的和最慈悲的,另一方面他水容許日本人制定他們自己的新憲法,天皇不再具有神聖性,但變成全國人民團結的象。
政權寄託在國會,那是用普選方式來組成的,麥氏讓日本人享受了其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人權法案」,尤其是婦女能夠獲得完全平等的地位。
韓戰中的麥克阿瑟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陸軍發動一個越過北韓三十八度線的奇襲,杜魯門總統立即授權麥氏向南韓提供彈藥和補給,從軍事戰略家的眼中看來,這也是歷史中最有趣味的一次戰爭,實際上它是兩個戰爭,前八個月它是一種運動戰,隻方部隊在崎嶇山地中的行動幾乎是像在沙漠中一樣的方便,隻方都犯了過于自信的毛病,所以結果都遭到慘敗,到一九五一年四月之後,戰爭就變得像第一次大戰那樣,隻方都挖掘工事,形成巨大的塹壕體系。
砲兵成為主要的器,於是結果為兩年的僵局。
北韓的最初攻擊,把實力脆弱毫無準備的南韓部隊殺得落荒而逃,麥氏從日本調派美國部隊前往韓國作緊急的援救,但仍無法抵擋北韓的攻勢,七月十三日,華克中將(Walton H.Walker)接管韓國境內全部美國陸軍兵力的指揮權,稱之為第八軍團,事實上只有一個不足額的第二十四師,另外加上一個步兵團而已。
一星期內,才又有兩個師的部分兵力到達,華克遂在朝鮮半島頂端上的釜山周圍勉強建立了一道防線。
一九五0年八、九月,華克所部曾一再擊退北韓軍的猛烈攻擊,麥氏則正在日本著手建之一支打擊武力,華克和他的部下期待麥氏將此武力(第十軍)投入釜山,則可使他們突圍而使敵人重創。
但麥氏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計劃把第十軍送往漢城的港口仁川登陸,從那裡切斷北韓軍的補給線。
美國海陸兩軍的計劃人,以及局部指揮官,都莫不反對。
不僅缺乏足夠的登陸船艇,而且港口狹窄,潮位為世界上最高者之一。
麥氏堅持他的意見,甚至他自己的幕僚也都反對,認為決無成功的可能,麥氏私下這樣的想:如果許多美國軍官都認為此重計劃是不切實際,則毫無疑問,北韓也是這樣的想法,一九五0年九月十三日,聯軍在仁川港順利登陸,直趨韓城,釜山之圍遂解,而麥氏也贏得偉大的勝利:指揮官故意不採取參謀作業的科學化結論而決定依照自己的直覺行事,這在近代軍事史中是例證頗少的,而仁川之戰可能就是最後的一次。
一九五0年十月底中共以化整為零的方式渡過鴨綠江,突襲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部隊,分散太開的聯軍措手不及,而節節敗退,美國輿論譁然,部分媒體以麥氏錯估中共形勢要求撤換麥氏,但杜魯門此時仍支持他,一方面是新任第八軍團司令李奇威(Matthew)已漸能穩住情勢,另一方面麥氏民間聲望甚高,不願因此引起政治風潮。
但麥氏認為美政府應准許他轟炸鴨綠江的大陸沿岸,並使用在臺灣的中國國軍反攻大陸,他表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勝利,而且他也表示不了解杜魯門的政策(在聯軍敗退之後,杜魯門放棄了統一全韓的目標而以恢戰前的狀況為滿足),麥克阿瑟則認為聯軍和南韓人民有意,戰爭必須獲勝而不不了了之。
真下的爭執不是使用國軍或轟炸匪軍,因為那都不是戰術性的問題,麥氏所懷疑的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即重歐輕亞的觀念,當時美空軍參謀總長范登堡(Hoyt Vandenberg)曾向麥氏解釋說,美國權力並非無限,如果照他想法把空軍用來攻擊中共,則美國就不在歐洲對抗蘇俄的威脅,麥氏不以為然,他認為如果亞洲赤化則歐洲也會隨之而赤化。
當時美參謀首長都不意麥氏的看法,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布萊德雷在罷黜麥氏的參議院聽證會中指出:因為我們認為蘇俄是主要敵人,而西歐則為主要目標,所以麥氏所主張的戰略將使我們「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上與錯誤的敵人打錯誤的戰爭。
」一九五0年十二月和一九五一年初,杜魯門曾下通令要求任何政府官員在未經國務院批准之前,不得對外交政策發表任何言論,這項通令顯然麥氏為目標,麥氏不改其本性,仍對亞洲情勢發表不同於華府的看法,終遭杜魯門撤換,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六日麥氏卸職返國受到英雄式的歡迎,杜魯門甚至下令政府員工和小學生放假半天歡迎麥氏,四月十九日日在眾議院的演講,其中「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而已」的名言,為他的軍旅生涯劃下最後的句點;而此時杜魯門的人望卻降到了最低點,但這不過是一陣旋風,到了一九五二年美國人很高興選舉了艾森豪作總統,並支持其結束韓戰的政策。
在整個的五十年代中,歐洲第一的思想仍然繼續支配著美國外交政策。
晚年的麥克阿瑟一九五三年麥氏還發表過他對戰爭的意見:「假使我能全權處理,我有把握在十天內結束韓戰,首先是用核子武器摧毀敵人空軍基地,然後利用中華民國駐在臺灣的五十萬軍力,加上兩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師在敵後登陸,堵成一座圍牆,阻止敵軍後退,然後,再由第八軍沿三十八度線展開,自南向敵軍施加壓力,陸戰隊和中華民國軍隊自北壓迫敵軍,兩面夾攻,不到一個星期,斷了糧食的中共軍和北韓人民軍將休戰求和,然後再自日本海至黃海間佈下放射性鈷的地帶,至少六十年內,敵人無法自北方侵略韓國。
」此很能反應麥氏對戰爭的看法,強調以戰止戰。
但是一年後,麥氏改變了他的想法,他對戰爭起了反感,他覺得艾森豪和杜勒斯拒他的建議向史達林發出最後通牒是對的,絕不該再使用原子彈構成威脅。
爾後,他更建議該將國際間的武裝戰鬥視為非法,以根本消滅戰爭。
約翰.甘迺迪繼艾森豪任美國總統,他對麥氏非常欽佩,就任總統後第四個月,就到紐約拜訪麥氏,麥氏一再告誡甘迺迪毋使美軍介入亞洲大陸戰爭。
肆、 結論做為一個軍人,麥克阿瑟對亞洲的貢獻將無以替代,其在中共政權未穩之際,受華府當政者之節制,未能遂行其經鴨綠江和臺灣南北夾擊之戰略,澈底解決亞洲共產主義之危害,為一憾事,故終其一生,麥帥對軍人和政治的分際有其深刻的認知拿破崙檔案 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1769,8,5-1821,5,5)。
法國將軍,法國第一執政和法蘭西皇帝。
拿破崙曾這樣談過自己的身世:「一七六九年八月十五日,我出生於科西嘉島阿修克斯。
父母名我為拿破崙。
數百年以來,我家皆稱第二個兒子為拿破崙。
」「拿破崙」這個詞的意思是:「林中之獅。
」「我出生之日正是祖國垂亡之時。
三萬名法國人像潮水一樣湧上了我們的海岸,把自由之殿淹沒在血泊之中:這就是初次印入我眼簾的恐怖情景。
垂死者的呼叫聲,被壓迫者的呻吟聲和絕望者的哭泣聲環繞著我的搖籃。
」這個名字,這段描述,定下了拿破崙一生的基調。
從襁褓時期到棄世長眠,拿破崙歷經風雨,度過了不平凡的一生。
他有如雄獅,用火與劍,用智慧和韜略,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
他是歷史上最驚人的奇才之一。
在近四分之一的世紀裡,他馳聘戰場,親自指揮和參加了六十多次大戰役,其中四十次獲勝。
革命的浪潮把他推向權力的最高峰,他給尚未定型的法國一整套行政機構,顯示出他的統治天才。
他刻意摧毀歐洲的舊制度,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面貌。
他像檢察官一樣熟悉法律,其天文知識不下於天文學家;他的談吐妙趣橫生,人們嘆為觀止:他日理萬機,常常每天工作近二十個小時:他制訂法典:他創造歷史,也譜寫歷史。
他的戰報猶如詩篇;他有卓越的想像和構思能力。
十五年裡,他平均每天口授十五項命令和諭示,邏輯嚴密,條理分明,很多是言簡意骸的哲理小品,他建立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國家機構,頒布了《拿破崙法典》,把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但是,自信和野心終於導致了他的失敗。
他曾下令在攻下莫斯科後要鑄造紀念章,上面鎢刻:「天上有上帝, 地下有拿破崙。
」這兩行字!一八二一年五月拿破崙去世後,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 (即貝爾納多特) 發表評論說:「拿破崙不是為他人所征服的。
在我們所有這些人當中,他是最偉大的。
由於他只依賴自己的智力,所以上帝才懲罰他。
」但法國人民是偏愛拿破崙的,認為:「 他當然有污點,有疏失,甚至有罪惡,就是說,他是一個人。
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莊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雄才大略的。
」拿破崙將永遠立於人類歷史上千古不朽者的最前列。
命運使然,拿破崙於1769年8月15日誕生在阿佳修,剛巧,路易十五的軍隊佔據柯西嘉。
未來皇帝的父親查理‧波那巴特是阿佳修一位具影響力的法律家,他於1764年娶了一位十四歲青少女蕾緹西亞‧拉摩利諾,她婚後連懷十三胎,直至1785年丈夫過世才中斷。
查理傾法,為波那巴特家族的貴族血統取得認證,因此可享受貴族的優惠特權,讓小拿破崙進入布里安軍校及巴黎皇家軍校就讀。
父親過世幾個月後,拿破崙開始軍人生涯,直至1815年6月18日夜晚慘遭滑鐵盧才終告結束。
軍營單調的生活促使他把所有熱情與精力放在閱讀上。
他求知慾極高,熱愛自然歷史,世界歷史和地理。
四年間,從不浪費光陰,兢兢業業學習研讀各種書籍,從大帝國歷史,如希臘,羅馬和拜占庭,到偉大征服者的歷史,如亞歷山大大帝或哈尼巴。
讀到英國領地一覽表,他只略過一眼「聖赫勒那,小島…」。
大革命爆發初期,此事似乎不關拿破崙,他獲准一個接一個的長假,回家鄉省親。
然而,他於1792年夏天剛好在巴黎,親眼目睹暴動民眾攻進杜勒麗宮,血腥場面在他腦海留下可怕的回憶。
此際,在柯西嘉島,兩派情勢衝突,一派主張歸化法蘭西共和國,集聚在波那巴特家族陣線,另一派夢想柯西嘉獨立自由,以鮑力為首領,要求英人幫助。
1793年,阿佳修的祖傳房子被鮑力黨人洗劫,波那巴特全家必須逃離柯西嘉,逃亡至法國南部馬賽。
拿破崙立刻被迫前往土倫,圍攻被英軍佔領的土倫,他在此役中的傑出表現,為他贏得准將軍階(1793年12月)。
但…他得了疥瘡,這種可怕的皮膚病害他膚色總是帶點黃褐,而且身材瘦削,這些特點可在他早期畫像中看到。
激烈革命黨人羅貝斯比耶垮台(1794年7月27日)之後,擁護極端共和主義的拿破崙暫時身陷險境,但從1795年10月開始,他被推上政治臺前,應督政府要求,負責鎮壓王黨暴動。
此時,他遇見了約瑟芬,瘋狂地愛上她。
約瑟芬從此走進拿破崙的生活,也走進歷史。
剛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總司令的拿破崙,沒有告知家人,於1796年3月9日娶了約瑟芬,結婚兩天後就離開,帶軍攻打薩丁尼亞軍和在義大利的奧軍。
此義大利戰役令當時的人對拿破崙另眼相看,崇拜有加。
在十八天內,他打敗薩丁尼亞軍,然後緊接著轉向對付奧軍,在樓笛、阿爾柯、瑞弗利連連打敗奧軍,曼圖城於1797年2月2日投降,拿破崙前往維也納,逼奧皇投降,簽訂剛波-佛米歐條約(1797年10月17日)。
這一次次驚人的成功不但讓法國從此成為歐洲列強,更讓拿破崙意識到自己天賦的力量,等待時機奪得政權。
只剩一個頑強國家要屈服:英國。
拿破崙的大野心計劃,並非直接攻打英國領土,而是,先遠征埃及,奪得土耳其,然後從那兒,前往印度,趕走英國人。
對督政府來說,拿破崙太受歡迎,對他們威脅極大,所以很樂意看到這野心過大的將軍遠離。
兩百八十艘船隻組成的艦隊及五萬四千士兵於1798年5月19日從土倫出發,前往埃及。
金字塔戰役(1798年7月21日)勝利,為拿破崙打開埃及首都開羅之路,但同時,停泊在阿布基海岬的法艦隊被英將納爾遜摧毀(1798年8月1日)。
打了勝仗,卻也被困住,拿破崙驅走強大的土耳其軍隊,平定埃及,並立刻重組國家。
此次出征他帶了很多學者、繪圖師及藝術家,集聚各界菁英創立埃及學院,著手研究當地國家的地理、科學,尤其是考古學;之後在法國的出版,為探究現代埃及打開一條大道。
來自法國的消息顯示國內情勢愈來愈危急,拿破崙於1799年8月23日秘密登船回法,於10月9日抵達。
在巴黎,奪權的時刻到了,1799年11月9日深夜他掌控住聖克廬宮(霧月十八政變)。
新政府決定提名三位執政,第一執政為拿破崙,是實際掌權人。
他立即展開行動,改革國內行政與司法體制。
由政府遴選的省長擔任各省最高行政官員。
他創立一家法蘭西銀行,讓它專營紙幣的發行,並創立新的貨幣制度:「法郎」,之後穩定持續了一個世紀多。
但奧國和英國拒絕接受拿破崙提出的和平。
拿破崙因此計劃在義大利北方採取攻勢。
他大膽地帶軍跨越阿爾卑斯山的聖伯納隘道,這驚人的舉動,出奇的戰略,讓他成功地快速抵達波河平原,在馬蘭果擊潰奧軍(1800年6月14日)。
皇帝簽下倫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歐洲大陸總算和平。
再來的重要之務就是重建國內的和平安樂,利用精明的政策消除敵對。
拿破崙於是親近羅馬教廷,意圖結束自大革命以來教會分立的混亂局面,經過艱難的溝通後,政教協議於1801年7月15日簽訂。
他繼續改革,建議大赦移民王黨(1802年4月),接下來的一個月,又建立中等學校,改革公立教育制度。
同時期,拿破崙建立榮譽勛章,獎勵軍民功勳。
但拿破崙最偉大的傑作還是實現法國民法,之後被稱作拿破崙法典,法典集合各種法規,訂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法,特別是關乎家庭的條款。
1802年8月2日公民投票,全國一致承認拿破崙為終身執政。
共和國政府其實只是個戴著共和面具的君主政體。
拿破崙與英簽訂亞眠和約(1802年3月25日)更穩固了拿破崙對內對外的威權。
不過,此際,真正的危險來自保皇黨,他們不願承認新政權,希望第一執政讓路易十八重回王位。
希望幻滅,於是他們多次密謀,企圖直接暗殺拿破崙,但沒有成功。
據說謀反份子在等待一位法國王子到來,沒想到安涵公爵恰巧出現在巴登地區,拿破崙以為就是指他,令人逮捕他,荒謬不合理的判決後,在萬森壕溝中槍決他。
拿破崙與王黨人士的關係從此決裂。
1804年5月18日,共和國政府正式交付給拿破崙‧波那巴特,銜稱法國皇帝。
皇帝與皇后週圍於是建立起宮廷生活。
拿破崙一切都要最豪華闊氣的,分配大額薪俸給自己的家族成員,宮廷的日常生活極其豪華,花費奢侈,支持藝術與工業。
拿破崙要住進王宮,但王宮在大革命後空無一物,於是他派人重新裝修,添置傢俱,讓王宮找回往昔豪華的面貌。
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舉辦拿破崙的加冕禮,排場之大,前所未見。
順從的教皇被請到巴黎為新君王加冕。
數月後,1805年5月26日,在米蘭,拿破崙被擁立為義大利王,在頭頂戴上倫巴第王者的鐵冠。
皇帝要重現君主制度的社交禮儀,效法波旁王室前任君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盎突瓦納特的方式去建立皇帝和皇后身側的豪華宮廷。
他們每日的生活都遵循皇宮該有的禮節,而且兩位君皇都當得很稱職,約瑟芬過人的優雅氣質和精明靈敏確保皇后一職,大家欣然承認。
拿破崙在大眾宮廷生活之外,內心還是保持以前的他,一貫的作風,同樣的工作習慣。
他追求光榮,偉大,對他來說,壯大就是美。
他影響了當時的藝術風格,因為他要求藝術家以他輝煌的功績為主題來表現。
拿破崙希望其統治期的榮耀能在巴黎留下回憶,美化巴黎,可惜在位時間過短,只建了卡魯榭凱旋門、汪多姆圓柱、證券交易廳和瑞弗利路等。
拿破崙非出身自王室血統,只能以一次次的勝仗來持續他的統治皇朝。
很多歐洲政府無法忍受,在1803年10月英國中止亞眠和約後,各國不停地聯合起來對抗法國。
法國艦隊在特拉費加被摧毀(1805年10月21日),使拿破崙無法帶軍登陸英國國土,於是他計劃在大陸攻克敵人。
自1805年夏天,他得不斷打仗對抗英、奧、俄、瑞典及那不勒斯。
歐斯特里茲輝煌大勝(1805年12月2日)讓拿破崙得以和交戰國訂立條款。
才剛被打敗,俄國、英國和普魯士再度形成第四次聯盟,對抗法國。
法軍在耶拿及歐葉斯達勝利(1806年10月),艾洛一戰又勝利(1807年2月),普魯士國王及沙皇不得不屈服,與拿破崙簽訂和平條約。
拿破崙可隨心所欲重畫歐洲版圖,將王國分給家族成員:約瑟統治那不勒斯,路易成為荷蘭王,之後,拿破崙又把西發利亞交給傑羅,那不勒斯交給穆拉,西班牙交給約瑟。
1811年,大帝國的疆域廣至一百三十省。
拿破崙的附庸國,巴伐利亞、威敦堡及薩克斯(今日的德國)選帝侯全被升為國王。
拿破崙無法以武力征服英國,於是,1806年11月,他改以經濟戰對付英國,下令大陸封鎖,企圖藉此令英國窒息。
為了確保歐陸各國嚴格遵守此政策,必然會導致新的征服,皇帝不得不馴服波羅的海各港口、葡萄牙,甚至西班牙。
而,西班牙人民激抗,大軍陷入可怕的游擊戰,拿破崙徒然動用三十萬最優秀的士兵,直至1814年。
趁法軍在馬德里受挫之際,奧國與英國組成第五次聯軍,於1809年4月再度開戰。
瓦格朗姆的勝利為拿破崙再度打開維也納之門,奧國再度被迫割地。
拿破崙意識到皇朝的脆弱,於是他想跟不能再生育的約瑟芬離婚,為了確保皇朝的恒久,他需要繼承人,決心與約瑟芬分離後,他接受奧皇法蘭西斯一世親手送上的公主瑪利露易絲。
與哈伯斯堡王室結了親,皇帝實現希望,翌年生下繼承人羅馬王(1811年3月20日)。
帝國似乎正值巔峰,但眾敵國事實上只是暫時屈服,並非完全被打敗。
敵意來自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不滿拿破崙協助建立華沙大公國,而拿破崙也責備亞歷山大不徹底執行大陸封鎖。
1812年6月22日終於宣戰,拿破崙似乎居壓倒性優勢,以六十萬大軍對抗沙皇的二十五萬士兵。
但俄將故意避免面對面決戰,一直往後退,將拿破崙的軍隊引入俄國內部。
9月14日,拿破崙進入首都莫斯科,但莫斯科卻籠罩在熊熊大火中。
拿破崙終於明白亞歷山大不會要求和平,於是下令撤軍。
大軍受飢寒折磨,到1812年11月29日只剩十萬人成功渡過別列西納河。
皇帝趕回巴黎。
但所謂的大軍幾乎已不存在。
敵國不放棄希望,普魯士王與俄國沙皇又計劃結盟對抗拿破崙。
第六次聯盟集合了俄國、普魯士、英國、奧國。
拿破崙於萊比錫一役(1813年10月15日,被稱作諸國之戰)被擊敗,大家相繼變節背叛,巴伐利亞及威敦堡王,穆拉及貝爾納多只想保住自己的王國。
1813年底,拿破崙又失去西班牙,日耳曼地區,荷蘭,之後連義大利也掉進奧軍手中(1814年4月)。
十年來第一次把戰場帶到法國本土,帝國身陷危機。
自此必須捍衛國土,阻止敵軍侵略,拯救巴黎。
儘管於法國戰役中,拿破崙再度發揮波那巴特將軍的軍事天才,打了勝仗,但盟軍還是於1814年3月31日攻佔了巴黎,當天晚上馬蒙向盟軍投降。
拿破崙在楓丹白露宮,受元帥們逼迫,於4月6日宣布退位,前往放逐地。
成為厄爾巴島的統治君王,拿破崙把此任務看得很認真,重組他這個一萬兩千臣民的小王國。
他在一齊前來的母親及妹妹寶琳身側建立一個有模有樣的小宮廷,但皇后瑪利露易絲帶著兒子留在維也納。
拿破崙得知自他離開後,法國人民憂心忡忡,加上波旁王室不孚人望,於是,他想再度向命運挑戰,於1815年2月26日登船回法。
在七百位士兵的伴隨下,他登陸法國南部,並於1815年3月20日抵達杜勒麗宮,路易十八已匆忙棄宮逃逸。
雖然拿破崙受到農工民眾的支持擁護,但中產階級與貴族很敵視他。
他採取較自由中庸的作法,以平撫厭惡連連戰爭的人心。
但此次復辟只持續了百日,集聚在維也納的盟國要將他逐出歐洲,決定打到他徹底屈服。
既然必須戰鬥,拿破崙就採取攻勢,進入比利時,希望打垮威靈頓的英普聯軍。
但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一役毀滅了他的希望,造成無法收拾的殘局,皇軍潰退。
拿破崙回到巴黎,6月22日在艾麗絲宮宣布讓位給羅馬王,但王位很快就被從比利時根特回來的路易十八搶走。
被所有人放棄的拿破崙,先到瑪爾梅莊與家人告別,然後前往拉羅榭勒外海的艾克斯島,打算在此上船前往美國。
但,1815年7月13日,他終於決定要求英國政府庇護,希望在敵國受尊敬地渡完餘生。
英人先將他帶到普利茅斯,才告知他,他將被放逐到南大西洋非洲海上的火山小荒島,此監禁地是威靈頓自己提議的。
將近兩個月半的旅程,拿破崙在幾位忠心將僕的伴隨下登陸聖赫勒那島(1815年10月16日),英雄生命的最後旅站。
聖赫勒那島大約跟巴黎一樣大,該島距離最近的非洲海岸長達兩千五百多公里遠,讓英國人覺得比較放心。
拿破崙將在此渡過五年多,遠離世人,住在樸素的長林別墅,身邊圍繞著只承認他將軍頭銜的敵人。
為了向英國人證明無論如何他永遠是拿破崙皇帝,他在長林規定了一套嚴格的禮儀,好像他還在杜勒麗宮當皇帝。
英國派來的總督哈德森羅,既愚蠢又小心眼,讓拿破崙的日子愈來愈難過。
拿破崙一天中花很多時間與忠僕們談話,他們總是急著記錄下來,編成回憶錄,將來一回歐洲就可付梓出版。
但長林這個狹隘的生活空間造成了皇帝難友間一些無法避免的誤解爭執,有些人陸續回歐洲,長林漸漸人去樓空,皇帝的健康狀況也是每下愈況。
剛到的安多馬其醫生回天乏術,醫治不了拿破崙。
1821年1月1日皇帝向大家宣布說他活不過這一年。
拿破崙知道自己病情嚴重,集聚所剩的丁點氣力向將軍莽道朗口述他的遺囑,也藉此回報身邊忠心耿耿的人。
1821年5月5日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二十多年來動搖全世界的人嚥下最後一口氣。
5月9日葬禮在天竺葵谷舉行(自此被稱為陵墓谷),英國駐軍只把他當成一名普通的將軍級人物致敬…陵墓留在島上十九年後,法國才給拿破崙一個得體的葬禮。
直到1840年10月15日法國海軍才駛著美婦號前往聖赫勒那島,把皇帝遺體運回巴黎。
同年12月15日,棺墓在眾多人潮陪伴下,沿香榭里榭大道,進入傷兵院,依拿破崙心願,安葬在塞納河畔,與他如此深愛的法國人民為伍。
拿破崙大事紀1769 生於科西嘉島。
1779 在法國布里埃納軍官幼校學習五年。
十五歲時被保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1786 一月,被委任為正式軍官。
不久,父親去世。
拿破崙以每年折合一百廿六美元的薪餉,接濟家庭。
1793 十二月,拿破崙在攻克土倫的戰役中,初露頭角。
1795 十月(葡月),廿六歲的拿破崙又成功地實行巷戰,鎮壓了巴黎王黨分子的叛亂,因而人稱「葡月將軍」。
此後,他的才幹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 1796 三月二日,榮膺意大利軍團總司令。
三月九日,與貴族遺孀約瑟芬結婚。
兩天後開拔去意大利。
1796 意大利戰役是拿破崙生平第一次指揮的大會戰。
他無堅不摧,節節勝利,贏得了不朽的榮譽。
人們以繪畫、雕塑、詩篇,競相謳歌拿破崙的這一光輝業績。
1798 五月十九日,他仿效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埃及,並召集許多學者隨行。
中途占領馬耳他島。
金字塔一戰後占領開羅。
1799 遠征敘利亞。
一年多的殖民戰爭,動搖了馬穆魯克的愚昧統治,為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廓清了道路。
1799 八月,拿破崙偶然從報上獲悉督政府統治下的法國國內四分五裂,政局動盪。
他即刻把軍隊交克萊貝爾指揮,帶了幾個親信登船,棄軍而去。
1799 十月九日在弗雷居斯登岸。
返回巴黎後,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活動,於十一月九日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並迅速平定叛亂,建立起國內和平。
1800 再次進軍意大利。
在馬倫哥戰役中,顯示出驚人的軍事才能。
頌揚、榮譽,如雨注般向他傾瀉。
1802 法國議會作出「全民決定」,宣布拿破崙為終身執政。
1804 月廿八日,拿破崙這個「法國大革命的兒子」,成了「法蘭西人的皇帝」。
元老院宣稱:「這個人如被舉於萬眾之上,必能捍衛公眾自由,維護平等權利,並將服從尊他為王的人民的最高主權。
」十二月二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了加冕典禮。
1805 十二月二日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大捷,不僅是拿破崙的軍事傑作,也是他外交活動中的一大勝利。
1806 八月一日,拿破崙一個通告,使歷時千載的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宣告解散。
耶拿戰役、弗里德蘭之戰、艾勞會戰、瓦格拉姆勝利……,都是拿破崙軍事生涯中光輝的里程碑。
1809 拿破崙帝國最大的遺憾是後繼無人。
一八零九年底,他與生育無望的約瑟芬離婚。
1810 三月與奧地利公主路易絲結婚。
1811 三月喜獲太子--羅馬王。
1807 十月,為推行大陸封鎖政策,拿破崙令朱諾率法軍經西班牙入侵葡萄牙。
1808 三月,繆拉又奉令入侵西班牙,遭到該國人民頑強抵抗,從此法國深陷泥潭。
1812 拿破崙不惜兩線作戰,以五十萬大軍入侵俄國。
僅僅半年,落得個全軍覆沒。
拿破崙在俄羅斯的慘敗,激起了德意志境內的民族解放熱情。
在萊比錫民族之戰中,法國失敗。
反法同盟軍鋪天蓋地進入法國境內 1814 四月拿破崙的第一次退位,被放逐厄爾巴島。
1815 二月廿六日,失敗者創造了奇蹟。
拿破崙逃出放逐地,不放一槍,在群眾的一路歡呼聲中回到巴黎,演出了驚心動魄的最後一幕。
1815 執政百日,第七次反法聯盟的軍隊會攻法軍。
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鐵盧一役,法軍敗北。
六月廿二日拿破崙第二次退位,被放逐到遠離歐洲、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
島上陰森的懸崖峭壁,形成天然的囚場。
拿破崙以口授回憶錄和騎馬消磨時光。
1821 一八二一年五月五日,這個曾經震驚世界的靈魂,昏迷中語不連貫地說了:「軍隊……軍隊首腦……衝鋒‧‧」後,與世長辭。
http://www.ltivs.ilc.edu.tw/library/resource/tech/war/files/napolen1.htm拿破崙的成敗對後世的影響 (一)拿破崙的成功因素: (a)客觀因素,包括時代背景和物質條件: 拿破崙戰爭為法國革命的延續和擴張,拿破崙接受了革命的遺產,而且也 就變成了革命的人格化代表,所以,克勞塞維茨稱其為革命皇帝,的確是 有深刻的意義.革命所帶來的第一項重大改革就是征兵制的採用.其大軍 團是靠征兵制建立起來的.那是自從羅馬兵團之後的歐洲最大兵力,其征 俄所統率的兵力接近五十萬人,有了這樣巨大的兵力,拿破崙始能夠縱橫 歐洲,所向無敵.人民既然可以征召入伍,則國家的資源也就自然可以動 員,人民的消費被壓低到最小限度,一切工業生產都被收為國有,以應戰 爭的需要.這也是科技首先對戰爭作全國規模的應用,法國的科學家被迫 對冶金、爆藥、彈道,以及其他與戰爭有關的問題從事研究發展工作.全 國皆兵意味著拿破崙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革命之前,只有貴族才有資格 任高級軍官,革命之後,軍隊也變得像其他行業一樣,有才能的人都可出 頭.革命之前,軍隊是國王的私人武力,為他的目標和榮譽而戰,大軍團 ,至少就理論而言,是為自由、平等、博愛,和法蘭西而戰,不是為波旁 王朝,甚至於也不是為拿破崙個人.革命產生一種威力遠較強大的軍隊, 那是舊歐洲所未有者,法國軍隊的勇敢善戰,視死如歸,是以法國的社會 、政治、經濟改變為精神基礎.新軍事方法和觀念的誕生,概括言之,在 軍事組織、戰術、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可以歸納為下述四點:(1)師的編 制(2)輕步兵(3)野戰砲兵(4)攻擊縱隊.法國包色特將軍首先主 張把整個陸軍照這種方式來加以劃分,這就是師的觀念之起源.而包將軍 的這種觀念到拿破崙時代才完全發展成熟,其原因又可分述如下; 1.假使兵力數量不大,這種劃分也就沒有太多的意義,等到實行征兵制 之後,軍隊的人數急遽增加,於是這種組織方式,遂具有重大價值. 2.武器的進步尤其是火砲,增大較小型單位的獨立戰鬥能力. 3.歐洲在十八世紀後期,道路系統有顯著的改進,而耕地的面積也隨之 增加,於是使部隊在行軍路線上有較多的選擇機會。
砲兵與拿破崙有極微妙的淵源,值得作深入的分析。
法國革命時,許多貴 族出身的軍官紛紛逃亡,但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砲兵軍官則效忠革命政府, 並變成軍事組織中的主力,拿破崙即為其中一人,而他也正是杜特兄弟的 入室弟子,在思想上深受他們的影響。
在拿破崙執行之後,砲兵更成為他 的寵兒.法國砲兵是全歐洲不僅效率最高,而且機動也最強。
這也是有史 以來第一次,步兵在各種不同的戰鬥階段中都能獲得野戰砲兵的密切支援 ,於是也使法軍的打擊力獲得巨大增強.最後的一種戰術革命就是在攻擊 中用縱隊來代替橫隊,換言之,所強調的是攻擊衝力,而非守勢火力.革 命後的法軍所採取的正常攻擊隊形為密集縱隊而以一群散兵為掩護和前導 。
他們以高速前進,直撲敵軍並企圖用白刃來決勝負。
這種攻擊隊形不能 充分發揮步兵火力,而且損失有時很慘重,但其優點則為軍官容易掌握部 隊,並讓訓練不足的新兵可以保持信心和團結。
綜合言之,法國革命帶來戰爭的革命,此種革命把政治、經濟、社會、心 理、軍事、技術等方面都包括在內(今日所稱之總體戰)。
拿破崙不僅能 充分認清此種革命的巨大潛力,並且還能發現將其中各種不同因素加以發 揮整合運用.誠如克勞塞維茨所云:他把那些創新的弱點都改正了,於是 效力遂能充分發揮,把法國的全部資源用來替一種新系統服務,所以也就 能夠一度獲得絕對優勢。
(b)主觀因素,包括拿破崙個人所有的特質: 我們可看出法國革命的遺產為拿破崙手中的最大資本,甚至於可以說是賭 本。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即為數量優勢。
誠如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所云:上帝 經常站在最大兵力的邊。
不過話雖如此拿破崙的偉大勝利又並非唾手可得 。
事實上,若無他那樣的天才,則革命的潛力又還是不能充分發揮。
至少 應該說,拿破崙的天才與法國革命的遺產是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拿破崙 是被公認為自從亞歷山大帝以來,西方世界中的最偉大軍事天才。
他所打 過的會戰次數要比亞歷山大、凱撒及菲德烈三人的總和還要多,他所打的 戰爭是大規模的征服戰爭,自從查理曼以來,在歐洲也無前例。
拿破崙在 一八一二年出發征俄時,他自己說:我感覺到我是被某種力量驅使著向一 種我所不知道的目的前進。
他像一位藝術家有一種創造的狂熱.誠如斯賓 格勒所云:拿破崙的生活是一種無限的勞苦,不是為他自己,不是為法蘭 西,而是為未來。
拿破崙身兼國家元首和最高統帥達十五年之久,很少有 人能限制其行動自由,所以他的確做到政治與戰爭的密切整合。
集軍政大 權於一身,他可以消除組織上的摩擦,尤其是能夠迅速作成決定和迅速加 以執行.其外交手段也有驚人的彈性,能適應軍事情況的變化。
反而言之 其戰略又經常有一個明白的政治目標。
因此,政治目標支配戰略計畫,而 戰略計畫的要旨即為找到敵軍位置上的決定點。
然後再以雷霆萬鈞的力量 向它發動打擊。
拿破崙從他的老師(杜特兄弟)思想中學會了下述的祕訣 他自己說:戰略計畫像攻城戰一樣,集中火力對準一個單獨的點。
只要打 一個缺口則敵軍也就會隨之全部崩潰。
拿破崙雖然強調計畫和準備的重要,但實際上,有時也不免採取臨時拼湊 的辨法。
不過他有一個中心思想始終不變,即尋求決定性會戰。
他總是儘 可能把優勢兵力集中在決定點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甚至於寧願讓次 要的基地或交通線暫時居於無保護狀況下。
由此遂導致另一個最重要的原 則,那就是指揮統一,拿破崙說:在戰爭中許多人是輕若鴻毛,而一個人 則重如泰山;一位壞將軍要比兩位好將軍還較好一點。
拿破崙經常採取攻勢,甚至於在戰略上採取守勢時,他仍然在戰場上發動 攻擊。
他幾乎永遠保持主動。
攻勢作戰必須要求旺盛的精神和士氣,拿破 崙在這一方面是有其驚人的成就,他有一句話傳千古的名言就是:『在戰 爭中精神之於物質是三比一。
』他個人的魅力和信心對於他的部下和敵人 都同樣能夠產生重大的精神衝擊.誠如他的勁敵威靈頓所說:拿破崙個人 出現可以相當於四萬大軍.克勞塞維茨也深有認識,他曾剴切地指出任 何戰爭理論若不考慮指揮官和部隊的心理則根本毫無意義.拿破崙對於心 理問題有非深入的了解,他善於用種種方法來激勵士氣,他深知重賞之下 必有勇夫.的道理,威靈頓對於這一點有非常生動的描述:拿破崙是國家 元首也是最高統帥,其國的組織建立在軍事基礎上。
一切制度都是為了發 揚其軍隊的攻擊精神,國家對軍人給以特殊獎賞。
任何軍人,甚至於一個 二等兵,都有封王拜將的機會.但僅物質獎勵還是不夠,拿破崙說:英勇 是用金錢可以買到的。
所以他的祕訣是訴之於榮譽,他了解人之所以願 意犧牲性命,往往是由於一種其本身並不了解的原因,他深知心靈感應的 微妙,他經常與其部下保持個人接觸,他說:人員對我有信心,精神力量 往往比數量更能決定勝利。
(二)拿破崙失敗的因素: 曾經是拿破崙手下的大將,以後又背叛他的貝納多提說:拿破崙不曾為他 人所擊敗,但因為他只依賴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會懲罰他.他把他的 才智用到最大限度遂終於難以為繼,任何東西最後總是會破裂.拿破崙還 是沒有獲得最後的勝利,而且也無法建立一種不僅是對法國有利,同時又 能為其對方所接受的和平.推溯其原因,如下述: (一)軍事性的------那就是在指揮方面的過分集中: 1.拿破崙的最大本錢就是他有素質和數量較優越的兵力,但當戰爭曠日 時久之後,在這兩方面也就都日益難於保持優勢,法國部隊連年征戰,損 失重大,新兵的素質逐漸低落.而其敵方(普、奧、俄)也已經實施征兵 制,並厲行軍事改革,所以到了後來,拿破崙也就不能贏得會戰,於是其 整個戰略開始破產.拿破崙一向堅持由他一人指揮,但當他的大軍人數多 到六位數字時,這種辦法(命令戰法)也就開始行不通了,戰場的遼闊, 單位的眾多,已經無法再由他一人控制,簡言之,拿破崙未能建立一套適 當的指、通、管、情之系統,實為失敗主因之一.拿破崙對他的手下大將 只要求他們服從,並不要求他們指揮,誠如他的參謀長貝提爾所說:無人 知道他的思想,我們的職責就是服從.這也是古今獨裁者的通病,對於奇 才異能之士往往不敢重用,而庸才卻能獲得信任. 2.他的敵人也逐漸明白因為他們彼此間缺乏合作,所以始終不能聯合他 們的兵力以來對付拿破崙,而且假使他們不聯合,則他們還是繼續被拿破 崙各個擊破.最後在萊比錫戰役中的夏季休戰期內,同盟諸國簽訂了一個 萊亨巴赫條約,決定了聯合作戰的原則,這些同盟國同意無論在任何環境 之下,他們的軍隊都不應冒險與拿破崙個人所指揮的兵力單獨作戰,假使 某一國的軍隊單獨的遭遇到他,就應該立即撒退,等到所有各國的兵力都 已經會齊了之後再才聯合對付他作戰.這樣也就拔去了其攻擊戰略的毒牙 (二)大戰略及政策------不現實化: 拿破崙的最大弱點也許還不是在軍事方面,而是他未能從大戰略的層面上 來考量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他是法國革命的兒女,但他並不了解工業革命 的意義,他只想推翻舊秩序,但完全忽視權力平衡的原則.尤其是他缺乏 全球性的眼光,他戰略始終是以歐陸為範圍,到最後,他喪失了平衡的戰 略意識,也已經用盡了其國家資源和部隊精力,遂終於不免敗亡.拿破崙 在陸軍或陸戰方面的成就固然有目共睹,但他對於海權卻幾乎毫無了解, 他想用所謂歐陸體系來封鎖英國使其經濟崩潰,那完全是幻想,因為英國 握有海權可以繼續與全世界維持貿易關係,反而言之,由於他企圖嚴格執 行其封鎖禁令,遂終於導致他入侵俄羅斯(因亞歷山大於一八一0年,允 許英國的商船進入俄國,使得其大陸封鎖政策,澈底失敗),而敲響了其 最後失敗的命運. http://www.kghs.kh.edu.tw/instructor/%ADx%B0V9.htm拿破崙的趣事拿破崙二十七歲的時候,因為參加了粉碎保皇黨的叛亂,在巴黎已經頗有名氣了。
這時,一個女人向他求婚,她的名字叫約瑟芬。
約瑟芬長得並不十分漂亮,而且是有兩個孩子的寡婦,長拿破崙六歲。
一次,她聽一個朋友講起拿破崙的事,就十分敬佩,很想認識這位年輕有為的軍官,但她自己又不好冒昧前往,托人介紹又不合適。
於是她想出了一個辦法。
約瑟芬十二歲的兒子遵照母親的吩咐,來到拿破崙住的地方。
小傢伙問拿破崙有沒有他死去的父親的一把刀,他父親是在恐怖時期被送上斷頭台的將軍。
拿破崙一下給問胡塗了,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當他盤問過約瑟芬的兒子之後,才領悟到這「刀」的背後還有深意,於是就答應說:「有!」第二天,約瑟芬就親自去看「刀」,她首先感謝拿破崙的美意,接著傾吐了自己的愛慕之情,最後說:「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一定可以成為歷史上一位最偉大的將軍!」拿破崙被約瑟芬大膽、坦率的行為打動了,為她的優美動人的姿態所傾倒,尤其是被她那遠見卓識的談吐所折服。
三個月之後,他們便結婚了。
在拿破崙征討敘利亞勝利之後,剛巧當地鼠疫流行,部隊中許多人染上了病。
為了減少疾病的傳染,拿破崙對全軍下令:全體人員,必領加急趕路,馬和車全部用於載運傷病員,除嚴重鼠疫患者外,其餘傷病員全部帶走。
命令下達後,他的管馬官認為總司令當然不包括此列,便問:「司令官您要備哪一匹馬?」拿破崙一聽,勃然大怒。
「叭!」給了管馬官一記耳光。
他大聲訓斥道:「全體步行,我第一個走!難道你不知道命令嗎?」另可參考網站http://napoleon.chinatimes.com/frame/na4_page1_1.htmhttp://hk.geocities.com/napoleon_bonaparte1769_1821/http://celebrity.50g.com/htmlpage/newpage41.htmwww.youth.com.tw/army/theory/5.htmlwww.hk852.to/s2dhis www.education.ntu.edu.tw/wwwcourse/revolution/napoleon.htm
參考資料
知識+
cp3cl3
妳因該要再加的再好一點
班長|新兵訓練|國防部長|體檢|裝甲兵|點召|逃兵|連長|空軍|免役體位|義務役|志願役|替代役|營長|成功嶺|海軍陸戰隊|傘兵|莒光日|排長|常備兵|陸軍|蛙人|女兵|國民兵|募兵制|徵兵制|入伍|飛官|緩徵|兵役|砲兵|後備軍人|退伍|免役證明|旅長|憲兵|忠烈祠|步兵|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2014081 台灣證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