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 有關<孟子>一書的問題?? 請問~<孟子>這本書的創作特色為何? 是否符合小品文的特色? 希望能給個詳答,不要以簡答的方式~~~謝謝
「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江山為重」  關於《孟子》一書的作者,歷來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

最早持這種觀點的,是東漢趙岐,他在《孟子題辭》中說:「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後來,宋代的理學家朱熹從文章風格前後的一致性來論證《孟子》為孟軻自己寫成的。

他說:「觀七篇筆勢如熔鑄而成,非綴緝可就。

」(《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認在著作過程中有弟子參加。

清代的閻若璩也認為是孟子本人手著。

第二種意見認為,是孟子死後他的門徒萬章、公孫丑共同記述的。

最初發表這種議論的,是唐代的韓愈和張籍。

韓愈說:「軻之書,非軻自著,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之言耳。

」(《昌黎文集答張籍書》)後來,宋人蘇轍、晁公武也附和這種觀點,但是,他們都沒有舉出有力的佐證。

清代的崔述也持這一觀點。

第三種意見認為,是孟子與萬章、公孫丑師徒一起記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

最早闡明這一觀點的,是太史公司馬遷。

我們認為,司馬遷的話是可信的。

他是西漢人,他所處的時代較早,當時所見到的史料,所聽到的傳聞,比後人豐富而且確實,我們從時間上來考察,也可以進一步說明《孟子》一書不是孟子死後,其門徒的共同記述。

孟子從62歲結束周遊生活,一直到84歲去世,還有20年左右的閒居生活。

他除繼續講學外,沒有像孔子那樣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

而且《孟子》一書是寫他自己和學生的言論和活動的,類似於現代人寫回憶錄那樣,是力所能及的。

所以說,孟子生前與學生萬章、公孫丑一起完成《孟子》一書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縣一帶)人。

孟子生於何時,眾說紛紜。

一般認為他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的說法,較為合理。

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主張,對於發展和鞏新興的封建制度,實現全國的統一是起了進步推動作用的。

他的仁政思想,「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在後來封建社會歷史上,對於反對暴政,反對橫行暴斂,要重視人民的穿衣吃飯問題,有好的影響。

他主張尚賢,重視修養,提倡為臣的要以仁義規勸君主,反對阿諛奉承,這有益於培養士大夫知識分子的骨氣,有益於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為。

他提出的「人皆可以為堯舜」,被人們發展為不迷信任何權威的主張。

他的「井田制」理想,為後來進步思想家作為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依據。

他的仁戰思想,啟發人們反對非正義戰爭。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

  孟子從30歲到44歲這段時間,主要的活動是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

44歲時,孟子便帶領著學生開始周遊列國,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

他先後到了齊、宋、滕、魏、魯等國。

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各國諸侯互相兼併的戰國時代,各國統治者只講爭霸爭利,怎麼會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和「仁政」學說呢?

孟子在實踐中不斷碰壁之後,「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荀列傳》)   司馬遷說「作《孟子》七篇」,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卻說:「《孟子》十一篇」。

那麼,《孟子》到底是幾篇呢?

東漢趙岐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便給十一篇分列真偽,他在《孟子題辭》中認為,十一篇中的《性善辯》、《文說》、《孝經》和《為政》,這四篇《外書》是贗品,因而不給它作註解。

《孟子》的七篇是《梁惠王》上下篇,《公孫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離婁》上下篇,《萬章》上下篇,《告子》上篇,《盡心》上下篇。

《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不過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重要字眼來命名,並沒有別的意義。

本來《孟子》七篇並沒有分上下兩篇,到東漢趙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後來加以沿用。

  《孟子》一書以問對、答辯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

它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

全書35000字,說理精闢,文字流暢,語言形象,不僅是一部儒家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

參考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jocer-lan

孟子翻譯,孟子告子篇,孟子梁惠王,孟子成語,孟子 盡心上,孟子離婁下,孟子四端,孟子曰,孟子思想,孟子名言孟子,司馬遷,孟軻,閻若璩,趙岐,崔述,周烈王,韓愈,魏、魯,蘇轍

徐志摩|字典|三國演義|詩|水滸傳|三十六計|言情小說|龍族|西廂記|紅樓夢|十二金釵|西遊記|寓言|三字經|千字文|散文|人間詞話|典故|朱自清|成語|陶淵明|三國志|唐詩|家|李白|張愛玲|修辭|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林書豪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62400599
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Blog,請留言給我,將立即移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網路知識收集中心 的頭像
    網路知識收集中心

    網路知識收集中心

    網路知識收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